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衝鋒車》與人鬼如何兩不分的香港警察

《衝鋒車》以小巴為主題,難免會聯想起《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下稱紅VAN),作為經常性搭這條路線的人來說,書中戲中的地標相當熟悉,紅VAN故事在香港網絡界大紅大熱,陳果又再將它拍成電影,介乎在CULT與科幻之間,可是故事混亂,原著小說的疏理不清、創作上老實講算差的。只不過這幾年來一直在說「本土」、再加上網絡效應使它成名了。紅VAN的成功接下也讓「高登文學」(一個網絡討論區的吹水台)的作者有更多機會出書。某年書展貿發局還替這群網絡作家辦了展覽,說起上來是香港的笑柄,這些的網絡作家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某香港女星出版個人著作被發展有百多個錯別字,寫作、出書、甚至是寫「影評」、「樂評」、「時評」都變得太廉價。特別是經歷過眾多的中港矛盾、紛爭,港人對「本土」就更加挑動起神經,就連小說、電影、音樂都紛紛本土起來。最好笑是節慶放煙花,知名抗議人士竟然說「連煙花的背景音樂都本土起來」。

                        

回到過去的情懷
  這篇文章就不想分析本土的問題,過去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一直就沒有展示「本土」,只不過現在的電影宣傳為了吸引「本土人士」的注意就用上這樣的字眼,市民有不滿的是過去十多年合拍片老是常出現,於是看到這幾年本地的創作抬頭,才感到本土。看劉浩良的《衝鋒車》看得特別的過癮,以前的港產警匪片都有著「爛味」,這種「爛」不是指戲的問題,是各種無厘頭的元素放在一起,但會激化起效果,展現人性光輝,而不是故意要對兵賊二元對立。有時候三觀都不用太正,以前的港產片裡警察其實比古惑仔更黑更暴力。而古惑仔也不至於是壞人,對正邪之說不需要分得太清楚。

 
《衝鋒車》是劉浩良初執導之作,回看他以往的編劇作品,也有比較有市井味的,特別是梅姐與黃子華合作的《男歌女唱》(2001),而他也編過了一些大格局的合拍片,例如是《錦衣衛》、《大魔術師》。最初的作品都是傾向本地創作為主,這次的創作自編自導,可謂是擔了枝大旗。

 
以前的香港電影古惑仔給人以正氣先行的形象,警黑合作不是新鮮事。《無間道》教曉我們的是警察也可以是黑。世事無絕對,《衝鋒車》的賊也可以是變回「白」的。這就是電影的有趣之處,四個中年的黑道再聚首決意要幹一番大事,在形象上他們是落泊的,賊當然要做壞事,唯一可以做的是打劫。但他們的打劫方式就有點新意了,就是扮警察、用小巴改裝警車。廣東話有句話叫做搏到單車變摩托,他們就將小巴變做「龜車」。途中引起了意想不到的事情,打劫途中劫錯東西,中途又失散了,賊王之首的吳鎮宇起初不想顧兄弟生死,但看到兄弟的付出終於被感動。而電影最終的三觀也相當的正確,這四個賊可謂是天下間最蠢的人,那有賊會浪子回頭,信守對一個警察的承諾?

 
這樣對身邊人動之以情,守住信用又會伸張正義的賊並不是十惡不赦。他們絕對是對事不對人,在四個男人(鎮宇哥、任達華、譚耀文、鄭浩南)身上看到香港人的市井人情味。在《金雞》裡的阿金也是一個關心身邊人、關心社會的人,只不過後來變了。而在《衝鋒車》裡我們又可以看到有原則、有情有義的香港人。或者有一刻會只顧自己,但大是大非時總會有人仗義出手。正如戲中鄭浩南常說的「齊人開車」,兄弟之間不會有隔夜仇。
小便不離四兄弟

政治的隱喻?真.警察重要嗎?

  有影評人認為《衝鋒車》是後雨傘電影,個人認為想得太多。舊時代都電影都偶然都會有一些對白回應天朝制度與事件,如果憑對警察的不滿就認定是與「政治」有關,但就會先入為主。的確現在的香港電影、電影評論都會隨口「政治上身」,比較顯著的例子是《寒戰》、《風暴》,佔領中環?寒戰爆發警廉衝突?電影在2015年上映,正值是大型社會運動的休養期,所以引起了這種想像。電影有不少對白相對是精境的,對警察的「天使與魔鬼論」,著什麼衫都不重要,最重要是自己。警察並不單單是打份工,更多是要盡社會責任。

 
現實生活中,香港人對警察的形象實在太差。社會運動時常都有警察傷人,七警打人逍遙法外,有自己觀點的警察因與同僚的言論不統一被革職。這些事的確是存在。過去的香港電影/電視劇也有警察犯罪互相包庇的例子,太早定型為與抗議有關那就會武斷。在電影裡四男是「冒警」,但他們都知道、堅信自己所做的事。而警察的良心?一年容易又過,每隔一段時間就看到警察犯罪的消息,什麼姦女童、偷竊,統計起上來是恥辱。面對同僚的犯錯,警察還互相的掩飾,良心對於他們根本不值得什麼。

 
評論這部電影不用太過正經,這是一部有玩味、加一點cult的電影,原本一切都很雜亂零散,但厲害在於加以整合。香港電影最好看的是「亂中有序」,這是一個重要的元素。唯一敗筆之處是古巨基,他的角色實在太正氣,正得太過份,有點拘謹。但也明白為何會有古巨基,不就是英皇的投資。但四男的演出、那種的反轉之味,結局的「嚇人一跳」,的確不俗。劉浩良在今屆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也有新晉導演與編劇的提名,《衝鋒車》是香港少有玩味、有情懷,而不是消費情懷的電影,值得支持一下。

2016年3月26日 星期六

《街頭霸王2》—伴著羈絆與成長的九十年代


  亞視結業或多或少會有不捨,特別是在那個九十年代的周六、日,未成年看著野原新之助露「何B仔」、流川楓與櫻木花道的《男兒當入樽》、金田一又以爺爺之名發誓查案。舊日子好嗎?舊日子創造的回憶至今仍然流行,不同的是物是人非。更不同的是我們這一代在九十年代還是豆釘的孩子與這一代的孩子已經不同,縱然有些記憶模糊但曾經風靡過一時,還是感謝亞視的貢獻,特別是對於不黯日語的香港人,粵語配音十分重要,可恨的是到近月才知小新媽媽美冴所在的配音組被亞視外判開去,配完音才發現電視台沒有購版權。現在還在追討薪金。亞視的確有很多人才,只可惜關注度太低。

                         
 
而亞視在1996年竟然播過《街頭霸王2(1994)的劇場版,那些年街霸無人不曉,街機、Playstation就連小學生也識。那些年老翻碟盛行,有空就會去買新遊戲,無論自己的家還是去別人的家都總會有街霸。到長大了夠十六歲,二話不說就是去機鋪打鋪機,而現在香港的機鋪也愈來愈少。曾幾何時沙田有間超大機鋪,男男女女絡繹不絕,那裡有不少的回憶。街霸實在有太多回憶,無論是遊戲平台的94年街霸還是後來Q版的Pocket Fighter,到了今年街霸已經出到《街霸5》。從87年到16年跨越世紀,春麗可否不要老,但胸部仍在長?轉眼間,街霸準備步入三十週年。那些年街霸的雄起激發起港產片的「超級街頭霸王」系列,通過惡搞與時並進,舊港產片就有這種時代感,永不脫節。如今,蕭定一的公司更購下了《真.三國無雙》的版權,打算開拍官方的港式日本遊戲電影類型片。

 
1994年的《街頭霸王2》創下了至少兩個傳奇,第一是小室哲哉的流行曲時代打開了序幕,由筱原涼子主唱的《恋しさとせつなさと心强さと(愛戀.心痛與堅強)與《GOOD LUCK》單曲創下了單碟二百萬張的銷量紀錄,還創下了電子遊戲音樂的紀錄。這一張碟讓這對前度戀人一舉成名。

 
第二個傳奇自然是主角其一的春麗,在這一部動畫作品裡春麗的犧牲可算是最大。第一是在鏡頭上出浴,胸部自然成為焦點,春麗的身體完全滿足了意淫的大多數人,無限春光盡收眼底。第二是佳人被西班牙魔爪男巴洛古打到花容失色,卿本佳人,被辣手摧花,當然要為她抱不平,在打鬥的過程自然又快又春光無限。必要時春麗使出旋風腿,別忘了春麗是香港人,也有中華武術的底子。雖然是這樣春麗依然被打至毀容,被軍佬基爾送到醫院搶救。春麗經歷了身體的創傷,又大秀身材,真是要憐香惜玉。奠定她成為街霸的女神,她是第一,沒人敢認第二。最喜歡每每在遊戲完結後春麗用廣東話講「嬴左」。要講春麗就非談動畫版,阿隆、阿Ken與春麗踩入九龍寨城的三不管地區,以前的日本影視都愛九龍寨城的混雜,不只街霸就是金田一也有章節。

                         
飛龍
  在街霸裡,除了春麗外還有另外兩個香.港.人。一個是港日混血兒火引丹,另一個是以李小龍為原型的影視角色飛龍。前者在後來帶著春日野櫻與豪鬼巡迴世界,後者在之後的遊戲作品也有他的存在,但在94年的影視版本飛龍與阿隆就有場對打的戲份。街霸的遊戲角色實在太多,沒可能每個人都有戲份,所以有些只好以過客的情況現身。基本上應該出現的都出現了,畢竟94年街霸能數的都數到了。而死忠粉絲看到並不會感到陌生。阿KEN與阿隆這對好兄弟理所當然是主角,而他們要對抗的是國際犯罪集團沙杜爾(Shadowloo),而集團的主腦是春麗的殺父仇人域加(或者叫做貝加)

 
影片一開始阿隆正在進行他的修行,而KEN在彼方要跟女友Dorothy求婚,但身邊不乏要挑戰他的人。犯罪集團製造了一批機械人到處找尋實力高強的街頭格鬥者,而阿KEN與阿隆理所當然是他們的目標。當面對邪惡就自然有維持和平的隊伍,那就是春麗與基爾為首的軍警組合。域加的功力實在太強,他懂得利用心靈控制。影片一開始英國特務Cammy被沙杜爾集團俘虜要她暗殺某人,事情被春麗阻止。春麗要喚起Cammy失去的記憶,亦因為事敗Cammy成為了棄將。沙杜爾集團日益壯大,要阻止他們的行動,很不幸的是KEN被控制了。故事著墨之處是KEN與隆兩兄弟之間的感情,到底KEN能否擺脫控制消滅犯罪集團。而很理所當然的是他們兩個是好兄弟,結果呼之欲出。
G.A.Y情
  透過兩兄弟的自相殘殺到喚醒記憶,街霸的存在並不是以暴易暴,而是以「武」作為道學精神。隆與KEN既是兄弟,又是對手、他們都追求可以令自己變得更優秀的方法。希望下一次見面對方又有進步。通過格鬥,他們找到了目標方向,至於滅罪?他們沒有那麼偉大,而春麗加入國際刑警也是為了報仇,只不過她選擇用「合法」的途徑。街霸出現兩大陣容外,還有零星的人物。印度瑜伽高手達賴禪懂得隱身術,域加的分身術,即使隆與KEN都算不上是整個遊戲裡最強的人,強中自有強中手。每個人都獨一無二,街霸最有趣的是每個國家都會有代表他們的人物。無論是影視還是遊戲都是「挑戰全世界」。

 
街霸的精神離不開羈絆,主人公們使出自己的絕招,波動拳、昇龍拳、「阿波get」就足以令人回味。劇情寫得怎樣已經不用在意,只要看到他們的戰鬥,如此動聽又熱血的音樂,有種感覺回來了。即使近年街霸也曾經出過劇場版,但已經回不到二十年前的水準了。而現在在青年人心目中,街霸或者是「老野」的玩意了,想不認「老」也不能。

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四個月內「送別」三間戲院--從「電影節」看放映場地的轉變


香港國際電影節開幕本就是令影迷愉快的事,天星碼頭對岸曾幾何時有大會堂、藝術中心、會展,九龍那邊單是尖沙嘴就已經有四個放映場地,包括政府場地與私營戲院。正當「天地戲」時可以找個地方再衝刺。前幾年電影節在九龍灣的放映場地也算方便,只要坐穿梭巴士或步行十五分鐘就可來回兩所戲院之間。今年電影節的地點就令人相當頭痛,假如要「趕場」已經不是步行咁簡單,看看今年文化中心只是用前八天,以前開幕會在會展,但現在會展的場地已取消。以往文化中心幾乎天天有戲,有假日早場,然後是科學館與文化中心的使用日子並不同步,也取消了太空館與UA ISQUARE的場地。可算是稱得上不方便,而天天有戲的地點則是柯士甸站的The Grand Cinema,位置不方便,過往可以坐小巴出去海傍一帶趕場,但今屆意義不大。

第四十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場地問題或多或少令到買通行證的人卻步,不但要選電影,更要考慮交通時間的付出。例如太古城與九龍的問題,重點是那個「柯士甸站」。要選的話目前最方便的非藝術中心不可,藝術中心坐天星小輪到尖沙嘴,但又有問題假設下一站是九龍灣,還要坐穿梭巴士或步行呢,已經不是地鐵的問題。且今屆電影節新增了銅鑼灣的皇室戲院與沙田大會堂,而沙田大會堂只會放映最後三日的電影。看似是對新界人有福,但數量就不足了。回想起早年UA朗豪坊與時代廣場(不是現在的高級版Cine Times),更回想起在isquare連看幾場電影,同一區的確很方便。不是說觀眾計較,而是要付出的不單是戲飛,還有時間與交通,在百物騰貴的香港真是要「應使得使」。說這些不是要怪責任何人,而是為什麼香港的影院、合適的放映場地一日一日地減少,已經不是要求像某些影展般提供穿梭巴士。(當然香港也沒可能做到,矛頭似乎回到政府身上?)

當二.二八選戰的時候東涌居民埋怨周浩鼎因為選舉而不理他們的訴求,UA東薈城連帶大食代會在四月六日結業。意味著將東涌居民迫向機場的IMAX,要知道IMAX要付出多一倍金錢。再看看2016只是需要四個月就有三間戲院告別,先是AMC又一城變為MCL,後是嘉禾港威的結業,然後就到新市鎮的東薈城。去過東涌都知道那裡沒有什麼娛樂,連看電影的娛樂也要迫走居民,真的憤怒了。東涌就好像個孤島一樣,日後居民要看電影就要到青衣或者是市區了。

                          
MCL的擴張其實也談不上什麼,又一城的易主,粉嶺逸峰廣場設三個影院,但事實上也未必做到對新界東的疏導。始終不及舊時粉嶺戲院在火車站附近,新的粉嶺MCL設在聯和墟,屆時要坐小巴或步行才可到達。全盛時期的UA沙田有10個院,而現在只有可憐的兩個院,間接上也迫走了新界東的居民往九龍方向。而在新界東可以做到自己居民,自己電影自己看就是馬鞍山戲院與將軍澳。曾經有從業者講過全香港現在只餘下四十多所戲院,如果可以多興建的話票價就可以調低。但現在看到的是票價不但沒有低,部份片商更合謀定價。現在平日在市區看一部電影接近百元,已經不是3D,D-BOX的質素。再者是現在的電影上映有多個版本,在選擇上與時間上又會有考慮的空間。

政府沒有規定每區都要有戲院,拿大埔為例,過去十年新鴻基都希望改建多層停車場建戲院滿足居民所需。以前(八十年代就有一間鴻基戲院)。但遭到附近一所中學的反對,即使早年有KTV也有反對,不過反對無效。現在新界東東鐵沿線就只有四個迷你戲院應市。相對屯門與元朗是幸福的,還有平價見稱的巴倫紐與元朗戲院苦苦掙扎,就連天水圍也有嘉湖山莊。興建多戲院未必是好事,口頭上也許是好事,但談到落實興建又是時間、地點與租金的問題。少了戲院競爭也未必是好事,只有養肥了大集團。

當連鎖食店也敵不過領匯,就連戲院也不獲續租,市民想忙裡偷閑也變得奢侈。當看電影也有怨氣時,當香港電視不獲發牌而有萬人上街時,再多幾間戲院結業的話分分鐘又再積累怨氣。「我要真.戲院」指日可待。

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

珍妮的結婚方程式


2016年3月19日 星期六

《流離所愛》:從《基情十年》到羈絆三十九年


 1956年藍調組合Mickey & Sylvia有首著名的R&B金曲「Love is Strange」,歌詞裡寫到「一旦擁有了愛,就不想離開」。電影《Love is Strange(2014)(港譯:流離所愛)中的「STRANGE」並不是單單指向怪異、更指向陌生,愛情世界當然奇怪,不然怎會有怨侶、分了手會復合,有一種叫因了解而分手,也有些感情開不了口。可以找到自己愛的人就有如中樂透,是萬幸了。在《流離所愛》之前,導演Ira Sachs早在第六十二屆柏林影展憑《為你流的淚》(前名:基情十年)(Keep the Lights On)而奪得同志電影的泰迪熊獎。


  
《基情十年》的自傳到老年人的憧憬
  
《基情十年》的故事背景是導演自身經歷的故事,半真半假,所以稱做半自傳式的故事。男同志的世界相對難以理解,特別是對關係的專一。有很多同志電影的背景都是與愛滋病、出軌有關,似乎這個現象在同志圈老是常出現。《基情十年》經歷的是兩種「癮」,男友的毒癮與愛情的癮。愛情的魔力由原來的形影不離到經歷傷害,拖拉了十年終於要分開,經歷了一場跨越時間的愛戀。一般同志電影主要聚焦在青年人、歷史與中年人的出櫃、社會如何接納不接納,家人的問題、性愛與愛情上。同志電影離不開既有的模式與題材,比較新穎的是像《非單親關係》(The Kids are alright)(2010)、或者是跨性別的題材。事實上同志電影表述的空間也是橫跨時代的,相對老人同志就是被忽略的一群。

 
《流離所愛》故名思義就是老人同志面對的困難,去年美國憲法容許同志伴侶註冊結婚,但老人同志的生活也如一般人一樣有問題。一方面是如何與家人、子女交待,舊社會的同志因社會價值問題而與異性結婚。婚後才知道自己最愛是誰。又有一些人老來孤苦無依,仍然是獨身漢。片裡的BenGeorge已經是幸運的一對,註冊結婚,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誰知故事就因為結婚而開始,一對相處三十九年的同志因一方失去了工作而供不起樓房,二人要分別寄住在其他親友的家裡。老年人臨老才失去了房屋,本來美好的相處空間一下子幻滅。

 
年輕人還可說得上什麼「東山再起」,移居去別的城市找機會,但對於老人家來說未來是奢侈的,收入大不如前。社會雖然有婚姻制度,但整體的社會保障並不是一下子可以應許。對於老人家的願望當然是想在彼此身邊守望下去,但現實卻不容許。

  
當「老」變成負累

   老人賣樓後寄居在親友的家,一個搬去侄子家裡住,這個家是個典型一家三口的家庭。另一個就搬去青年人的家,每天都過著燈紅火綠多姿多彩的世界,偏偏與生活的環境格格不入。衍生了與人相處必有的磨擦、生活與自己的想像有太多落差。侄子那邊不習慣家裡突然多了一個人,很多時候講包容、接納都容易,但長期下去就會是問題。簡單如何時聊天、聊天的內容都會惹人煩厭。始終所謂的家人都不是真的了解老人的需要,而老人也未必顧慮到。在這個家裡侄子的兒子帶了好友回家,二人有著「基」的疑雲,引起了父母的關注。這也是很多人對同志的謬誤,或多或少會有戒心,自作聰明、自作多情。小孩子起初不明白「基」伯父的內心世界,對「基」是存有質疑,但最終都解開了。

 
兩老的家人都只是義務上照顧他們一把,但他們並沒有一起「交心」的生活,要理解也不是一時三刻。因為分開住,他們的「老」成為了家人的負累、家裡的瑣事變相是增添了「麻煩」。

放手與展望
 
相處了三十九年,臨老才會承受分離,流離失所。電影所呈現的是看似瑣碎的家事,生活的不滿、阻礙,但無阻兩個人的相愛。一開始看到兩個人的幸福生活,到後來看到他們聚在一起聊天、喝酒、擁抱。問及多年來有沒有做過傷害對方的事,「有」都已經不再重要,千言萬語都解釋不到兩個人多年建立的感情,對於傷害已經漸入化境。老人家已經不會再像青年時期般要爭吵到分出一個答案,愛情猶在,但已變成醇酒。

 
電影到最後是一個真實的離別,面對生死議題選擇了留白。一切事情都過去了,看到老伴的遺物。學會捨棄、學會面對,不需要煽情、不需要一哭二罵,淡淡然的放手。這部《流離所愛》比起導演的前作《為你留的淚》的痛愛多了一份釋懷,老人家將愛收在心底,幸運的是他們遇到的事已經比我們另一個空間的人開心得多。相對美國有較好的平權制度,有財產的繼承權,他們的婚姻得到家人的祝福,等了多年守得雲開見月明。在華人社會,對老年同志根本沒有太多的論述與關心,年長的同志會說老了要建立彩虹老人院,不知道到了我們這一代老了會如何。現在歐美的同志電影也開始出現「老同志電影」,例如是《基爸愛留情》(Beginners)(2010)、羅賓威廉斯的《人生有彎轉》(Boulevard),或許可以從這些影片中看一下老年同志的出櫃與心思吧。同時也期待亞洲會關心一下這群被忽略的社群。

2016年3月17日 星期四

感情線上.《孤男寡女》


  杜琪峰、韋家輝合導的《孤男寡女》實在數不清看過了多少次,早段時間電視台又再重播。鄭秀文的《感情線上》又再哼起,從ITV時代、再到衛視電影台、從老翻VCD年代再到今天,再看看最初看這部電影時才只有初中、甚至是初中不到的「小學雞」。原來已經是十六年前的電影,不但概嘆歲月催人,更感到小時候看的電影是有影響力的,一部電影不斷被翻炒,被懷念總有它的原因。即使杜韋配後來拍都市愛情小品《單身男女》都已經回不去舊時的情懷,不但沒有情懷、在男女間的取捨就偏向功利主義。高圓圓沒有選擇高富帥的古天樂,而選擇了後來高富帥「洋」氣的吳彥祖,古天樂輸的是土炮,吳彥祖勝的是自身的「洋味」,這些年頭港男一直愛炮轟港女「食洋腸」是無可口非的。祟洋的心態一直在華人圈子存在,且看梅鐸的前妻鄧文迪在洋漢間流傳,這邊廂又認識了英國小鮮肉,還要是有家世的人。


 
《孤男寡女》(2000),不經不覺已經是十六年前。且是當年的票房冠軍,失敬。千禧年的港產片還未有太強的合拍風,雖然與九十年代的電影一樣被稱為「爛片」,但千禧年最初的小品還是相當可看,絕對不能忽略。要看的女星,絕對要看梅姐、張柏芝、還有鄭秀文。這幾年她們的電影可算是特別多,而且有代表作。梅姐被忽略的作品是鄒凱光拍攝的《男歌女唱》,張柏芝1999年有代表催淚作《星語心願》,那些年在歌唱界大紅大紫的鄭秀文,出產了不少K歌。而在2001年,她與另一半許志安雙雙獲得TVB的勁歌金曲最佳男、女歌手,安哥發表了廚房愛的宣言。那幾年的鄭秀文特別的活躍,基本上她主演的電影都用上她的流行曲。

 
《孤男寡女》反倒是開啟了鄭秀文的喜劇、愛情之路,劉德華與鄭秀文的配搭成為了票房保證,觀眾受落。2001年的《瘦身男女》、2004年的《龍鳳鬥》、13年的《盲探》。鄭秀文至今仍未在金像獎收獲影后是一個遺憾,或許她是女版的「張學友」。(放心,今年的影帝無疑會是學友,會守得雲開見月明。)除了與劉華的配合外,鄭秀文還配過了古天樂、劉青雲、言成旭、任賢齊,但到底還是華仔最經典。相對《孤男寡女》的製作沒有後來《瘦身男女》的多,對香港人來說《瘦身男女》最經典的是兩位主角的特技化妝,化身小圓球,又在日本取景,羨剎旁人。肥佬為了一個不知愛不愛他的女人甘願在街頭賣身,以肉身化作金錢成為別人的出氣袋,賺的錢都是希望給肥婆減肥,見她的愛人。一個男人到底要有多愛這個女人才甘願為他人作嫁衣?

 
《感情線上》是首為電影度身訂造的歌曲,「心在你身邊 就算隱形亦有一天遇見」,起初華少與Kinki只是同事關係,隨著與前男友的分開、華少看到Kinki的失常想幫她為她介紹男友,動了惻隱之心。然後,華少前女友的介入,感情線佈滿暗湧。Kinki是個神經質的女人,而鄭秀文很適合做大情大性的人,然後她成為了從自信散發光線,明豔動人的女人。辦公室對於電影是重要的場景,講是非的八婆、A字膊的上司、好食懶飛的女同事,是現實的寫照。對電影最深印象莫過於「植入式」綠茶飲品與家鄉雞的品牌。他們一邊吃著炸雞、一邊開車,食炸雞的潮流不需要由韓國帶起,香港男女早就食了。

 
對電影另一個印象是對《天若有情》的嘲弄,華DEE在危急關頭送了華少一程,而KINKI也迷戀電單車。以前的港片好看就是混雜了這些元素,對香港文化有多多少少認識的會明白。還有的是那時候香港人的普通話與對內地的認識不太多,KINKI在火車練習普通話,那時候的火車何來到處都是內地人與普通話。那時候是港人北上,現在是內地人南下,火車在羅湖站已經迫爆了。03年沙士後內地開放自由行,這十年間環境又不同了。另一個印象是在許鞍華的《男人四十》中的北上墮胎。現在香港人普遍一聽到北上治病就會怕怕,不怕給人縫肛門嗎?

   
在有錢男ROGER(黃浩然飾),在未進入TVB的他以前也拍過不少電影,當中銀河映像佔大多數,另一個令人深刻的角色非《新紮師妹》的劍雄莫屬。KINKI在有錢男與華少兩個人之間選擇,而KINKI當然選擇了華少,而沒有選擇山雞變鳳凰。華少與KINKI講「I need you」,兩個寂寞的心在辦公室悄悄靠近。如果今天再選,而「港女」的標準來說未必甘願做平民。早幾年《非誠勿擾》有位參加者講中了一個事實「寧願在寶馬上面哭,也不願在單車上面笑」。所以今日講什麼嬴在起跑線之類的說話,KINKI是個大傻女。

 
喜歡《孤男寡女》,實在有太多原因,故事寫得不俗、輕快、遊走在香港的街景、平淡又帶些魔幻。喜歡以前的明星,以前的人,簡單得多。看看後來香港的愛情片,特別是「葉式愛情」污衊了愛情的美好,現在的愛情電影拍攝的動機都已經不再單純,要加一些機心,一點鹽花。現代的青年人、甚至是中年人都愛看葉念琛,實在不明所以,或許現代人的愛情總要愛傷害愛猜忌、帶著誅心論。而Kinki與華少,活在美好的世界裡,傻人有傻福。

2016年3月13日 星期日

IPHONE電影看新出路—看《跨性有話兒》與《尋找隱世巨聲》

科技進步得太快,電影走向兩極化。一種是尋求菲林的質感,重新去感受實質拍電影的感受,心裡踏實一點。舊電影的顆粒,一些被劃花的痕跡會是影迷追求的東西,從前看電影就是看瑕疵、對電影有刻板的印象。經歷過時代的轉變有導演從菲林走向數碼與時並進,也有攝影師回到菲林的懷裡。李屏賓在楊超的《長江圖》裡就是用菲林拍出長江的變化,收獲了柏林影展的藝術成就獎。另一邊廂,電影技術的進步令到有志的青年人多了機會創作,令到走到窮困的青年人有機會完成他們的作品。在現在一機在手的時代裡,創作已經不再有局限,只要有心就可以做Youtuber。創作的門檻是低了,但觀眾對創作水准的追求是相應提升。現在的獨立電影都只是用單反相機就可以拍攝,嫌相機也太「大」?不妨學一學這兩部電影的導演用IPHONE以「小」看「大」吧。

                                          

 
《尋找隱世巨聲》(2012)(Searching for Sugar Man)的導演Malik Bendjelloul是將IPHONE拍攝發揚光大的一員,一部用Iphone拍攝的電影登上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殿堂。導演用了五年時間追尋Rodriguez傳奇的一生,如何由寂寂無名的美國人影響到彼岸的南非,在當地成為人民英雄,並以歌聲驅除種族隔離。同時看到Rodriguez為人的謙虛,即使在彼岸有成就,回到家裡還是做著底層的工作,並未因此而驕傲與自滿。

 
來至瑞典的導演五年來拍攝這個傳奇,拍到山窮水盡,電影之所以堅持下去全憑IPHONE與一個價值1.99美元的8mm vintage的手機應用程式。他曾經在一些訪問談過如何營造七十年代的氛圍與影片獨特的鏡頭,有些畫面是從電腦屏幕拍攝,透過一部macbookpro、一個APPS就完成了一部電影。Malik的經驗讓業界、觀眾都有新的體驗,堅持永遠都是最重要的。現在拍電影的確不再是難事,一些簡單的工具也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戲裡戲外都有故事。只是概嘆抑鬱症殺掉了一個大有成就的青年人,享年三十六歲。

 
隨著IPHONE技術的改良,從喬布斯到庫克,有無數人批評蘋果公司一代不如一代。IPHONE終於出到6s了,在拍攝上又改良了。始終Iphone的優勝之處是配合其他的蘋果產品。透過雲端傳播、對於做藝術、拍攝的人MACBOOK自有它的優勢,可以做到一站式的處理。

                   
 
去年在辛丹斯大放異彩的《跨性有話兒》(Tangerine)就是首部全用IPHONE 5S拍攝並登上影展的作品。導演Sean Baker的前作《小明星》的其中一個話題之作並不是影片講述AV女優的日常生活,而是主角是大文豪海明威的孫女。在《跨性有話兒》中除了採用了三部IPHONE 5S拍攝外,導演在INSTGRAM選角,在SOUNDCLOUD做音樂,將原本投放在STUDIO的成本大大降低。由於成本問題,拍攝變得隨意與輕巧,不需要向市政廳申請許可就可以開機。

 
影片描述一群住在Santa Monica的跨性別人士,基於她們的身份只能從事性工作。而光顧她們的人是偷偷摸摸的人,她們用釣魚的方式賣淫。當中影片的主角Sin-dee更是有毒癮,更因此而坐牢。故事就由她的出獄開始,描寫她一日「搵仔」而引發的「DRAMA(到處的生事,大吵大嚷)Sin-dee的男友是個不負責任的扯皮條,在她坐監期間另結新歡。就在這一夜上演六國大封相。另一邊廂,從亞美尼亞來的的士司機一直光顧著這群性工作者,他的姦情被岳母大人揭發,家醜就此外傳。這一夜發生的事難論斷誰是誰非,感情無分對錯。姐妹間的互相偷食,愛慾難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性小眾是要自強,飛掉一個賤種男友沒有什麼可惜,但姐妹是可以原諒的。

 
電影另一個焦點就是用真實的跨性別人士參演,相對在國際上並不是大不了的事。從二千年的泰國的《人妖打排球》、同樣是辛丹斯所出並獲得世界電影單元劇情片導演獎的澳洲電影《是爸也是她和媽》(52 Tuesdays)都是以跨性別人士為主角。前者給予人有醜化惡搞的印象,後者探討跨性別人士有沒有資格當好父母的問題,子女如何看待媽媽要變爸爸的過程,透過52個親子的空間了解彼此的需要。《跨性有話兒》呈現的是被忽略的族群,她們過著邊緣的生活,在毒品與性交易中求存。

 
至於講到《跨性有話兒》的IPHONE配備就更加得心應手,三部IPHONE 5S固定三個機位、價值不到80美金的穩定器、一種可以調節畫面闊度的鏡頭,一個價值8美金可以調較光圈、色差與對焦的應用程式。電影的英文名名為橙色也是加深了影像的飽和度。

 
無論是《尋找隱世巨聲》還是《跨性有話兒》都帶出了IPHONE與技術的可能性。但無論技術是如何精進,對電影的觸覺、感知與藝術上的事宜始終要學習與創造。這兩部電影都是出至辛丹斯電影節,未來用IPHONE拍片或者是大勢所趨,特別是對於獨立製作,它的隨性、輕巧帶來了方便。隨著新的應用程式有更多的花巧東西,科技會帶來驚喜與美感。

2016年3月10日 星期四

迪士尼,請賜愛莎女王一個伴侶吧


  《魔雪奇緣》(Frozen)續集要等到2018年才推出,在迪士尼世界裡《公主系列》鮮有拍續集,除了《花木蘭》(Mulan)(1998)以外。是的,花木蘭在迪士尼世界也是公主,雖然我們都知她只是一芥草民。多數公主電影,由三十年代出版的《白雪公主》然後到《睡公主》、《小魚仙》、《阿拉丁》、《魔髮奇緣》當中的主角全都是正式的公主,公主系列電影已經不再是王子與公主門當户對的故事。王子再不是尊貴的身份,在《阿拉丁》裡的小子只不過是市井之徒,《魔髮奇緣》的只是平民,《美女與野獸》的王子更中了魔咒而變成猛獸。而在《魔雪奇緣》裡既有王子與平民,但王子的形象不再是善良的象徵,而是一個負心漢。
                

 
反傳統的公主劇情
  隨著時代的進步,電影也帶著多元性的意識形態。要是給家長們知道《魔雪奇緣》是帶著對同志的隱喻,或者會嚇怕了他們。不知道孩子們如何想安娜與愛莎的姐妹情,而迪士尼方面也沒有開宗明義講述這份情是女同,但對於觀眾來說這份親情已經超越了既有的關係。的而且確,愛莎與安娜的舉手投足、互相的對望與關懷帶來了這份的想像,很容易令到觀者對號入座。但是否女同已經不再重要,也不用去考究。《魔雪奇緣》成功的一點是擺脫了公主與王子的關係,女性角色不再從屬男權之下,而是可以自我獨立的生活。

 
安娜與愛莎兩姐妹從小就一起生活,但因為愛莎擁有魔法,為了控制魔法不再傷害妹妹,兩姐妹自小就被迫分離,各自長大。到長大後才碰面,兩個人的價值觀因而不同。妹妹不明白愛莎的愛,愛莎心裡有難言之忍,也不太懂跟妹妹相處。安娜的莽撞認識了漢斯王子,一夜定情,婚事不獲愛莎女王的首肯。愛情為何物?在戲裡的感情可以這樣看,姐姐為了保護妹妹所以不容許婚事,妹妹的心智不成熟是致命傷,太過隨便而不深思熟慮。此時愛莎的魔法被世人所知決意出走,妹妹在找尋姐姐的過程中認識了賣冰人基斯杜化,並在途中譜出一段戀曲。安娜與漢斯有婚約在身,但另一邊廂卻與基斯杜化產生感情。

 
愛情是戲裡算不上找到什麼答案,因為這時再沒有一吻定情、王子解救公主的故事,這次的王子是來奪權的,成為了黑馬王子。至於神來之筆是解除魔法的方法是用真愛的舉動,故此愛莎才可以拯救被她傷害的安娜。一句小小的「我愛你」足以殺死人,而在後來的番外篇動畫《Frozen Fever》裡就更加甜蜜。生病的愛莎女王為了製造驚喜給安娜過生日,病了也做足準備。安娜講了一句話十分深刻,她對愛莎說「最好的生日禮物就是你讓我照顧著」,這句話可圈可點。電影主要集中兩姐妹的感情,男生只不過是大配角而已。
調皮的兩姐妹

 
「門」的隱喻與自我覺醒
 
在電影出爐後,有影迷問過編劇愛莎女王是否女同。(:在迪士尼的講法中愛莎不是公主,是女王。而安娜是公主系列的新成員)。編劇並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但在過去一雙一對的童話故事裡,愛莎顯然是寂寞的。於是產生了同性戀的陰謀論,一首洗腦的《Let it go》被視為愛莎的自我解放。「The cold never brothered me anyway」,即使去到自我建造的冰宮還是一個人生活,但她已經習慣了孤獨。愛莎的處境之所以代入同志角色是在於她內心的孤獨、有口難言、秘密還有戲裡「門」的隱喻。這道門所指的可以是同性戀的「衣櫃」(Closet),從表面上看是兩姐妹的隔膜。愛莎所擁有的能力被外界指為是妖邪,與同性戀的怪物論(Queer)這個名詞的由來是類同的。

 
「門」分隔著不同世界的兩姐妹,她們的感情再不能像往時一樣。而國王與皇后不許人知道愛莎的能力,下令關閉城門,在皇宮裡阻隔著她們。所以「門」對安娜來說是象徵自由,她終於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但對於愛莎來說,「門」會令她恐懼,不敢面對世界。兩姐妹的相處與溝通起初也帶著代溝,但無論怎樣兩個人的心也是連在一起。
  在戲裡安娜多次講到愛莎將她拒於門外,安娜相當介意愛莎的不坦白與隱藏,但從愛莎的角度去看做什麼事都只是為了保護心愛的人。在大是大非上是通情達理的,也許在表達上兩姐妹的感情比較曖昧,甚至雪人小白的出現也調侃一番,網民將Olaf音譯Our love表示她倆的「愛情結晶」。電影並沒有英雄化某些角色,最主要是反映到女性角色的獨立剛強自主。愛莎女王是天命所依,一出生就不容易,安娜是次女沒有管理國家的責任,可以任性與貪玩。而身為公主的安娜只是與平民在一起,沒帶半點階級。對於日後的公主系列,相信不會再刻意營造過去的門第與迂腐的概念。公主會因著女權的發展而走向堅強與獨立,再不是柔弱、發情的代表。而愛莎的出現是一個靜悄悄的革命。

 
不要讓愛莎女王一個太孤單
  有些喜愛「腐」文化的網民當然希望愛莎與安娜是一對,百年好合。但事實上安娜始終有了男朋友,嘗到戀愛的滋味。相對由小到大一直孤獨的愛莎仍然是單身,從小也沒有接觸過什麼人。一個人的滋味也許太苦了,上帝在伊甸園為夏娃製造了亞當,迪士尼就給愛莎製造一個男朋友,再去盡點說白一點就製造個女朋友吧。始終是動畫片,有個大團圓結局也是理所當然的。

2016年3月8日 星期二

《熊的故事》.人的故事



第八十八屆奧斯卡頒獎禮落幕,相對影帝影后的競爭、動畫短片、真人短片、紀錄短片、紀錄片的競爭就更少人重視。但是今年不再是迪士尼與彼思的天下(13年《PAPERMAN》、15年《FEAST》),也不再是傳統動畫大國的作品。而是由智利得到第一個奧斯卡。在近年智利曾經憑《向政府說不》(NO)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後五強,在獨裁者皮諾切的管治下利用廣告救國,否決了他的連任。《熊的故事》(Bear Story)的背景與政治無關,但給創作人Gabriel Osorio Vargas帶來了靈感,他的外祖父在1973年成為了政治犯,坐牢了。後來逃亡到海外,從今以後再沒有與家人聯絡,杳無音訊。家人知道此人在生存,但再沒有機會見面,帶點唏噓。


而在整個創作上,他有一個很純潔的心願就是不希望世間上再有這種生離死別。《熊的故事》實情是個悲劇,一隻老熊藉著自己發明的投影機,默默帶出自己過去的故事。他的心願就是要找回失散的家人。在戲裡戲外著眼點是「缺席的家人」,創作團隊用了兩年時間製成。片初,老熊不眠不休地修理機器,天亮了走進兒子的房間,人去留空。留下只有思念。不知道熊媽媽與小熊往那去了,只是知道老熊一直都愛著他們。他帶著投影機外出賺取微薄的金錢。


有一隻小熊付錢要求服務,熊的一生就這樣開始。起初生活美好,但誰知有一天黨衛軍走進一座大廈對動物們施以酷刑。老熊就被帶走了。他們將老熊帶到去馬戲團,生活就像是囚徒一樣,被虐待、被囚禁、失去了自由。而他一心想回到家裡,決定要逃出去。投影的故事是美好的,一家團聚。但回到老熊的現實生活卻是一團糟,很片裡就有很多的線索帶出父親對兒子的思念。例如兒子喜歡風車,在外出賺錢的過程也就是找尋兒子與希望的寄望。

影片用的手法是對比,一方面現實上老熊已經找不到家人,但他仍然要創作一個幻想與虛假的故事。反映出生活的苦處,就算怎樣也要活在當下,要心存希望。要靠著希望來振作。而導演在奧斯卡上感謝他的外祖父,他講到是外祖父提供了靈感。或者對智利人來說這個獎得來不易,面對白色恐怖、政治打壓。同類的家庭悲劇實在有太多,影片帶有政治的隱喻、對歷史的反省,帶著傷痕。影片以熊喻人,販賣美好生活,當真是有苦自己知。老熊的失落實在令人心酸。

2016年3月5日 星期六

當香港舞台劇遇上電影—那些年搬上銀幕的劇作


  舞台劇與電影雖是兩個不同的媒介,但離不開的是演技。近年的香港舞台劇出現的現象是過於明星化,特別是那些以年青人為主的舞台劇,經常性找來名人演出,藉此增加收入與讓門票銷售更順利,但當中的演員的演技早已停滯不前,角色被定型,演喜劇也許仍有吸引力,但到正劇就真是令人汗顏。而有些舞台劇演員也開始進軍其他的媒介,例如是歌手與進入電視圈。舞台劇與電影在香港的文化產業裡應該是要互相影響,有好的劇本就要得以讓投資者出擊,通過改編這兩個媒介才可以共通,得以支撐與發展,兩者均有機會雙嬴。

 
劇本,一劇之本。無論是什麼媒體也是最重要的,這幾年由舞台劇到電影的作品有杜琪峰的《華麗上班族》(2015)(林奕華導演),林奕華帶著一眾演員遊走中港台三地,舞台劇與電影的編劇都是張艾嘉。至於本地的創作則有由《我的援交日記》改編的電影《販賣愛》(朱鳳嫻作為舞台劇導演與演員)。而三月即將上映的《暗色天堂》則是改編至莊梅岩的《法吻》(2005首演),導演是林嘉欣的丈夫袁劍偉,主演則是林嘉欣與張學友,再續《男人四十》的前緣。觀眾未必太認識舞台劇,但只要多人認識而有了口碑或許有機會重演。始終劇場在香港的受眾有限,一般人鮮有付出數百元去看演出,而香港更沒有百老匯形式的固定演出,舞台劇作品更鮮有出版影碟。一般要大劇團才有機會,而且數量有限。事實上莊梅岩早已是香港舞台劇的金牌編劇,她的劇作被藝術節多次的委托,成績相當的優秀。
當中收錄五個得獎劇本,包括《暗色天堂》的原作《法吻》,《留守太平間》與《聖荷西謀殺案》等。

 
把舞台劇搬上銀幕次數最多的是高志森,千萬不要一聽到就「媽媽聲」。他的為人與言論在近年未必得人接受,但他的電影與舞台劇在九十年代相當的紅遍天。亞洲電視有意無意播的《我和春天有個約會》(1994)就是一個例子,一群過去的藝人聚在一起唱歌,當中包括肥肥、劉雅麗、夏韶聲等等,深得一眾愛聽老歌的師奶歡心,演出長期爆滿。演技與劇本在這裡頓時變得不太重要,因為觀眾最想的是聽他們唱歌,至於電影版同樣是以歌為主。除此之外,高志森與杜國威可謂是金牌組合,小時候看著謝君豪的《南海十三郎》(1997),講的就是做編劇的辛酸,也許是杜國威憑字寄意。當年《新紮師妹》的劇本被荷里活賣了,到頭來編劇只分得十元美金,就連兌換的手續費也要倒貼。《南海十三郎》培養出唐滌生,而他自己有才卻過著孤獨潦倒的一生。《南海十三郎》的成功是將謝君豪帶出舞台劇圈,進軍電影界並收獲金馬影帝。而這套舞台劇總共公映了三次,三次也是謝君豪主演。

 
九十年代的港產電影相當的本土化,《人間有情》(1995)的梁蘇記傘廠就是見證了清末到現代的故事。早年還能在西九龍中心看過梁蘇記的大名,現在是怎樣就不知道了。《人間有情》是1991年的舞台劇,講述一個家族的百年基業,它的遮骨以鋼製造。從清末到民初,再輾轉到香港開業,成為歷史的見證人。能認識杜國威的劇本與舞台劇絕對是拜博益出版社所賜,時至今日已經鮮有劇本得到賞識,描寫感情可以如此細緻。此外,杜國威編劇的《地久天長》改編至當年的十大好書,血友病患者子鷺因醫療失誤誤輸帶有愛滋病病毒的血液,臨死前寫下《海闊天空》一書,而他的媽媽則對應地寫了一本《地久天長》以紀念孩子。《地久天長》讓張艾嘉奪得了香港金像獎的影后。


 
杜國威的劇作題材相當廣泛,而他會有所創新開發新的題材。《愛情觀自在》(2001)就是香港鮮有的宗教題材,攝影大師葉青霖愛佛多過愛他的女人,並已改名做「常霖法師」。當年這件事還挺哄動,特別是女人界,丈夫與自己的第三者竟然是「佛」。信佛是沒問題,又為何要犧牲自己要出家?《愛情觀自在》(趙祟基導演)談的就是這樣的關係。本身整個電影界也少有出產「佛學電影」,要數亞洲的作品也許就只有韓國金基德的《春夏秋冬》,至於近年香港也出了一部奇葩《釋迦牟尼傳》,但當中的意蘊並不能相題並論。《愛情觀自在》本是香港話劇團的作品,在2012年拾劇坊徵得杜國威的批准重演。而電影版由陳慧珊、連凱、潘燦良主演,講述兩對男女在佛學裡如何坦誠相對,質問愛情是何物。「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至高無上的境界。另外,《愛情觀自在》電影版的導演趙祟基活躍在九十年代的影圈,主要拍攝以小品為主,他的大名很容易被忽略。而他的導演作品就有《三個相愛的少年》、《慳錢家族》、《天才與白痴》,更憑《三個受傷的警察》提名金像獎最佳導演。

 
近年,香港劇場界出現爆笑喜劇劇場。詹瑞文的劇場組合曾經當家的小生花旦,Tyson翟凱泰與蝦頭楊思敏如今而轉到公仔箱工作。劇場組合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包括《萬千師奶賀台慶》、《男人之虎》。而唯一搬到銀幕的是《潮性辦公室》,那當然這部電影就是以性為主的喜劇,而且內容相當低俗。

 
舞台劇與電影界是有合作的空間,特別是如何把本土的原創劇本發揚光大,又如何讓更多的舞台劇演員讓人認識,這才是最重要的。舞台劇與電影有關係外,與電視劇也有關係。多年來就只有破天荒錄得五十點收視的《男親女愛》被改編至舞台劇,可謂是「一千零一次」。在日本,有很多的動畫包括《排球少年》、《忍者亂太郎》都有真人版的話劇,無論是歌、影、視、甚至是舞台可謂是「無孔不入」。要做到文化的氛圍,這是一個好機會。

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

VIU TV開台在即,頹勢中見半點曙光


  亞視永恆?始終亞視從麗的映聲開播至今超越半世紀,曾幾何時亞視的劇集與無線能爭一日之長短,七、八十年代是電視界的盛世。甘國亮、蕭若元、譚家明、杜琪峰、後來九十年代出了位高徒韋家輝。然後,電視界的盛世又捧出了電影界的新浪潮,在電視界的青年人走向電影圈發展。亞視曾經是有競爭力的,只不過晚年卻被內地人王征與盛品儒弄至愈來愈差。還有不足一個月亞視的牌照就要被收回了,但在到期日之際宣佈清盤令,要遣散所有員工。投資者司榮彬稱希望亞視做到最後一日,以亞洲小姐結束,奈何傳聞只餘廿萬資金根本撐不下去。市民的心也許就想看人「仆街」,看亞視如何直播「停機」。知道亞視要結業始終會有點傷感,畢竟過去它的一些節目製作精良,特別是新聞與資訊性節目。劇集方面曾經出現過優秀的劇集、例如是《肥貓正傳》、《我來至潮州》、《殭屍》系列、《大時代2000》還有著名編劇鄧特希的劇作《法網群英》等等。亞視會永恆,會永遠都存在,不過這只可以放在心內。這邊廂,FOX購下《我與殭屍有個約會》的版權,TVB也用了一百萬購入亞視的粵語片,那邊廂不知道亞視的片庫會如何處理了。再怎樣衰退,亞視也曾經是香港歷史的一部份,而歷史是永恆的。

  NOW
旗下的VIU TV鐵定在四月六日在大氣電波裡開播,採用電視與OTT平台並行。事實上OTT平台是大勢,看電視已經不再需要電視,而是借助網絡。VIU TV作為一間子公司依靠母公司的資源運作,新聞時段只是需要轉播收費台的332 NOW新聞台,根本不需要另聘任何人。再加上無論是體育、劇集、兒童節目都有收費台的支撐,比如是《小馬寶莉》、日韓劇也是舊有在香港台與觀星台的資源。與TVB的收費電視一樣,相對比較「舊」的劇集就會放在J2了。同時間,VIUTVOTT平台與日韓的電視台有協議,當地一播出後八小時就有字幕,針對看日韓節目的人群。而OTT平台裡的節目目前與節目表裡都是相同的。但有個問題來了,現在上網看日韓劇的平台、應用程式、甚至是那些的彈幕網實在太容易找,要看劇總會有自己的方式,這樣會對電視台的版權與收視造成那樣的衝擊呢?潛在觀眾自有其選擇權。至於西甲,VIUTV每月一場也是相當的小兒科,也是挪用收費台的資源,想多看些就請購買頻道了。(或者會是雙嬴的)


 
對於VIUTV開台,相對在港劇上觀眾還是會流向TVB,但實況娛樂上從宣傳片看到的《跟著矛盾去旅行》、《G1格鬥會》爭議性也挺大,特別是請了一班女藝人打MMA,拳拳到肉。而TVB的娛樂節目給人的感覺是陳舊與翻炒,TVB到時在這方面就有競爭。不過VIUTV開台後對香港的電視界會有什麼影響,長遠來看VIUTV只有一個台,要等到一七年才有英文台。而無線目前有五個頻道,在多寡的層面上不是TVB的對手。但在節目質素上對TVB的自家節目造成威脅,特別是逼使他們要創新、少玩些「蝦碌」,認真地做節目。比較令人期待的是VIUTV會有實驗電視的環節,相對提供了一個新的平台。無可能短期內改變香港人對電視的口味,但即使劇集與實況娛樂如何不對品味,新聞總是要看的。在剛剛過去的選舉TVB公然用民建聯的數據、無線J5普通話新聞用簡化字,還稱投訴的毛孟靜議員鬼話連篇,如此視港人於無物的電視台基本上要唾棄。更何況現在J5大部份時間都是普通話時間。而VIUTV聲明他們只會用「繁體字」就已經高下立見。

 
另一個獲得發牌的奇妙電視,雖然有線電視是母公司,而政府也容許他們隨時啟播,奈何一而再,再而三的遲交文件。路人皆見,有線是多麼不想要牌照。短時間內香港電視界不會說有什麼大競爭,有線與NOW本身就是競爭對手,也許有線要摸清楚定位才正式開播。VIU TV啟播取代長期沒有競爭力的亞視,雖稱不上有什麼驚喜,但長期沒有競爭、新口味的電視界,終於有點新氣象。
  

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零的突破」--選戰裡的本土主義與青年意識


  二.二八新界東補選圓滿結束,公民黨的楊岳橋憑十六萬票壓過保皇黨周浩鼎的十五萬票。選戰落幕,恭喜新界東有66524名「暴徒」投票給6號落選人梁天琦。在選舉後的訪問梁天琦講到這是本土派的「零的突破」,上一屆2012的選舉有參選人打本土主義的牌面參選,誰知一進議會就跟泛民議員一樣,面對示威者的衝擊急忙割蓆與譴責,在雞蛋與高牆之間並沒有維護雞蛋。更令人失望的是一些自命是街頭抗爭出身的人口裡竟然說出「人肉饅頭」,香港每年辦的六四晚會不就是踩在死難者的屍體上嗎?

 
目前有七十五人因初一的事件而被告暴動罪,或者有部份人趁熱鬧搞事,但有部份人是被濫捕濫告的。當日事件的成因不贅了,官逼民反卻是要重視的。高鐵超支二百億、網絡廿三條、機場三跑、港珠澳大橋都促進中港融合,目前中港已十分融合、普教中、教育局要學生學簡化字、電視台在新聞片段用簡化字,不禁令人回想前幾年廣州的廢粵推普行動。過去自稱是本土的議員進到議會,面對不公義的法案他們沒有實際做出一點東西威嚇政府,即使有包圍主席台但最終也起不到效果。新界東北發展的前期工程還是被撥款了。

 
這次選舉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年僅二十四歲的港大學生梁天琦上陣,這場選戰可謂是「神奇工程」,要是沒發生「魚旦衝突」根本不會有六萬票。警方當日強行在旺角清場趕小販,「加料」請市民食胡椒噴霧與警棍。最重要的是警察向天開了兩槍。新年前根本沒有認識誰是梁天琦,對本土的概念就更加模糊,因為本土建立的論述未能得以廣傳。即使本土也分成「獨派」、「左派」、「城邦自治派」、「溫和派」,基本上很容易令人混淆。梁天琦得以令人熟悉是他被告暴動罪被警方拘捕,在警署被警方毆打。整個組織「本土.民主.前線」的成員有一半都在旺角的事件上被拘捕,正當組織面臨崩潰了多得義士與本土派的陣營拔刀相助。這次有六萬票是一個奇蹟。

                                  

 
如立法會議員黃毓民所言,起初沒想過要幫助任何人,但看到青年人身陷囹圄、孤獨無援起了惻隱之心。於是毓民成立的普羅政治學苑、myradio與友好的組織熱血公民、蘭花系、香港復興會與青年新政都開始加入助選的行列。而令人感動的是網上討論區高登與一些的素人加入選戰,只不過是兩星期有多志願者人數增加。看著青年人們帶著希望,在街頭為天琦拉票,他們的自發與謙卑的確是很振奮的。過往泛民、建制甚少在網上號召成員助選,而有了天琦這批無名人士的團隊,泛民政黨也開始叫著「多謝支持」的口號。彼此相互影響。

 
從無人認識到漸漸在兩星期內打出名堂,梁天琦的確是神奇小子。當然他在各個論壇上的表現也不太差,應該答的都答到,而且不迴避問題。相對楊岳橋面對同性婚姻的立場左右不一,可見政黨人士的包袱挺大的。就是因為沒包袱所以天琦可以暢所欲言,講出自己的理念。同一時間,新上任的港大學生會會長孫曉嵐也支持港獨。目前港獨什麼都不是,但永遠都有一句話。「只要有夢想,凡事可成真」,為何青年人會這樣想很值得深思。

 
另一邊廂,能成就天琦就多得政府的打壓。五十五萬份選舉文宣因為「自治」而拒於門外,唯靠民主富士康的工人把宣傳上的地址撕掉,再重新在街上派發。選舉說到底是接觸選民,選區太大,人數不足,差不多要最後一週才可以在各區辦街站。還有是發言人黃台仰被捕,也影響著選舉的趨勢。本來是選舉的黃金時間,天琦放棄競選時間親自到法院接走戰友。同一時間,他還要兼顧學業與考試,一個學生面對訴訟、學業與競選之間遊走,實在不容易。

 
未來九月的選舉,天琦會否出現是未知之數。不知道他會不會坐牢。人各有志,現在正是本土派的第一部,如何實踐本土理念、又如何把政治帶給無知的市民、要如何把理念落地。本土派又如何訓練才智兼備的人,才是最重要。現在香港月月新鮮,九月會怎樣變數太多,對於泛民來說他們要如何做到第二梯隊上位外還要想想他們的立場如何由大愛左翼調去港人方面著想。最主要是配票的問題,從來沒有「界票」的問題,選票是人民的,泛民無法再把自己的錯誤放在他人身上。至於「人民力量」與「社民連」這兩個所謂激進的政黨又如何轉型,這半年時間絕對是值得反思。

 
青年的「第三路線」已經打開了道路,既不建制也不泛民、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與理想,實行自治的目標。正所謂一雞死、一雞鳴,老泛民注定要退休,由新人上位。有一點更值得關注的是目前香港政治制造「政治犯」,以胸襲警、雨傘被控的人,包括衝擊立法會的人,再加上現在暴動罪的人。假設定罪的話會坐數年,打壓愈大,抗爭愈大。政府與中央好自為知。

過去30日人氣文章